融媒体记者姜彩兰陆彦平
通讯员黄保瑞
提起盱眙,人们会想到小龙虾,但盱眙还有另一张名片,就是
凹土,全称
凹凸棒石粘土。近年来,盱眙让凹土这一“黄金资源”逐步产生出“黄金效益”,凹土产业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
在凹土行业,郑茂松可谓是无人不知。他从事凹土研究开发30多年,现任盱眙中科院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盱眙凹凸棒石粘土行业协会技术顾问,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非金属矿行业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就想干好凹凸棒石一件事
1984年,毕业于采矿专业的郑茂松把在苏南的工作机会让给同学,一个人来到盱眙。在水泥和凹土之间,他放弃了当时被视为香饽饽的县水泥厂,选择了无人知晓的凹土厂,因为“凹土是新矿种,需要人去探秘”。
从此,郑茂松的全部职业生涯都与凹凸棒石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当时全县只有几台电脑,县主要领导特批一台给我们工作组用于查阅资料。”郑茂松回忆说。从查阅资料到勘查采矿、初步加工、生产线建设、凹凸棒石性能研究、测试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30多年来,郑茂松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凹凸棒石产业上。
在凹凸棒石理化性能的测试实验中,郑茂松事必躬亲,每个样品他都要自己动手制备。经过多年研究积累,他的著作《凹凸棒石粘土应用研究》一书于2007年出版,为凹凸棒石粘土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他和团队攻克了凹凸棒石提纯纳米化的世界级难题,在2014年出版《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相关技术成果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元/吨的原矿经过纳米化工艺,升级后的产品最高可达80万元/吨,实现了“点土成金”的“魔法”。
30年如一日的坚持让郑茂松成为凹凸棒石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如今,已退居二线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坚守在产业一线,“闲不住、停不下来了,这辈子我就想干好凹凸棒石这一件事”。
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在盱眙凹土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历程中,郑茂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从未放弃对凹凸棒石的研究。
2011年前后,凹凸棒石食品添加剂没有被列入国家卫生许可范围,也缺少相应的国家标准,盱眙多家凹凸棒石产品生产企业将面临关停,行业面临巨大挑战。这时,郑茂松主动扛下了这个责任,他通过各方面渠道申请国家标准制定计划,“单枪匹马”到北京去介绍盱眙凹凸棒石产业情况,直接向国家卫生部申请指标。经过反复积极争取,最终拿到了凹凸棒石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制定指标。项目立项后,他迅速组织开展工作,于2012年促成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为盱眙凹凸棒石产业解了困。
这样的困难有很多,但郑茂松都一一啃下。在他的积极争取下,盱眙先后成立全国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凹土工作组、江苏省地方标准起草试点单位、全国联盟标准起草试点单位、全国团体标准起草试点单位,累计组织起草国家标准2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2项,全国联盟标准和团体标准6项。平台建设方面,他牵头联络,促成中科院南京分院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合作,双方共建了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这是全国唯一的县级中科院中心,开创了中科院院地合作的“盱眙模式”。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郑茂松是党员,也是劳模。在他心中,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劳模就是一个风向标。
作为单位领导,郑茂松在工作上对年轻人严格要求。发现团队年轻人在工作和思想上遇到困惑时,他会单独约谈,给他们指点迷津。他常对团队的年轻人说:“不要害怕困难,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低谷期,只要踏实做事,学好本领,总会迎来事业的高峰期。”作为行业专家,郑茂松喜欢年轻人提问题,并且知无不言,用他几十年的知识和经验为年轻人答疑解惑。盱眙县人民政府为表彰他对凹凸棒石产业的突出贡献,授予他“中国凹土都梁香兰奖”,并给予10万元人民币奖金。他说:“这张奖状给我就够啦,钱就不要了。”随后,他把10万元奖金捐献出去,用于支持凹土行业发展。
做研究的同时,郑茂松还创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劳模支部委员会,把支部建在研发一线,专门培养凹土事业人才。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