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是导致正畸牙釉质脱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影响因素有吃得唾液、牙菌斑、饮食与治疗结束后的釉质再矿化等.该实验采用先进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粘结托槽前后以及使用含氟与不含氟粘结剂之间菌斑中变链菌数量的差异进行定量研究,从细菌学的角度探讨正畸治疗中白垩斑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上应用含氟粘结剂对变链菌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个患者一侧的上切牙使用含氟粘结剂粘结托槽,对侧用不含氟粘结剂.分两阶段取样:粘结托槽前和粘结托槽后4周;取样牙位包括左、右的上中切牙及侧切牙.根据变链菌基因中16SrRNA上部分序列为目标,设计针对变链菌的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每毫克菌斑样本中变链菌的数量.结果分别应用秩和检验、配对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I类错误的概率α定为双侧0.05.结果:① 标准阳性模板产生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达到0.9965,表明该实验的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准确可靠.所有样本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线性关系良好.②不同性别患者的变链菌数值之间的判别无统计学意义.③粘托槽前患者上切牙的变链菌数值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7,其平均值为5.31×10<'6>绝对拷贝数/mg.④粘托槽后患者上切牙之间变链菌数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5,其平均值为6.35×10<'6>绝对拷贝数/mg⑤粘托槽前、后之间患者变链菌数值的判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5.两者之差的平均值为1.04×10<'6>绝对拷贝数/mg.结论:①在同一患者粘结托槽的前、后之间,菌斑中变链菌密度的差异显著,这正是正畸治疗中白垩斑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②不论在粘结托槽之前或之后,上颌中切牙与侧牙之间的变链菌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临床上使用含氟粘结剂的牙位与不使用的牙位之间,变链菌密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收起∧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牙釉质脱矿 正畸 氟 实时荧光定量PCR
作者:
卢红飞
学位授予单位:
中山大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口腔正畸学
导师姓名:
梁焕友
学位年度:
2003
语种:
中文
分类号:
R783.5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