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表面接枝改性和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两种方法,对一维纳米材料
凹凸棒土(ATP)进行表面改性,并采用溶液共混法与聚苯乙烯(PS)复合,利用动态流变测试手段分析ATP经不同方法改性前后对PS/ATP复合体系两相界面相互作用的影响。
1、ATRP法对ATP的表面接枝改性及其与PS的复合首先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ATP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化学键合反应活性较高的氨基,得到ATP-NH2;进而与α-溴乙酰溴反应,将ATRP引发活性点引入到ATP粒子表面,得到ATP-Br并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采用ATRP方法在ATP表面接枝聚合PS,得到ATP-g-PS,着重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百分含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ray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证实了引发活性点的引入及PS的接枝;并通过热失重分析(TGA)测定接枝百分含量,最高可达17%。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粒子形貌,并比较其在非极性溶剂甲苯和极性溶剂水中的分散情况,发现ATP经接枝改性后可均匀分散在有机介质中。动态流变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ATP填充PS体系复数粘度上升,储能模量增加,说明经表面改性后的ATP与PS熔体界面相互作用增强。
2、低温等离子体对ATP的表面改性及其与PS的复合采用低温氩等离子体对ATP进行表面处理,并引发苯乙烯(St)原位聚合,同时以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ATP与St的热聚合为对比实验,研究发现等离子体处理使聚合反应速率提高,产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均高于热聚合,但并未在ATP表面形成接枝。另外,课题还探讨了ATP及ATP-NH2经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填充于PS的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doi:
10.7666/d.y1676681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低温等离子体 表面改性 凹凸棒土 聚苯乙烯 溶液共混
作者:
高振明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材料学
导师姓名:
马桂秋
学位年度:
2009
语种:
中文
分类号:
TB332
在线出版日期:
2010年08月30日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